咨询电话:13538209306
“证照”为何必须“分离”?
国家一直在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并坚定不移的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从实施“先照后证”、“多证合一”到不断推进“证照分离”,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破解准入不准营顽疾、更大释放创业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
仅仅拿到营业执照,但没有相关的“证”,仍然难以运行
这几年国家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双创”,确实对经济特别是对就业创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虽然我们新登记企业是呈井喷式增长,但很多企业仍然碰到“准入不准营”等问题。
比如,在“先照后证”刚刚改革时,一些企业仅仅拿到营业执照,但没有相关的“证”,仍然难以运行。
最初我们在全国探索实施“三证合一”、“五证合一”,接下来一些地方探索“九证合一”,个别地区甚至探索到“几十证合一”。但随着这项政策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各种形形色色的证实在太多了。“大证套小证”,五花八门,事实上已变成创业经营的“第二门槛”,而且是一个很难迈的“高门槛”!
从2015年上海浦东新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企业只需要到工商部门领取一个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需要许可的生产经营活动,再到相关审批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今年1月17日,前期已对116项审批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并向全国各自贸试验区推广的基础上,由上海市进一步在浦东新区对商事制度、医疗、投资、建设工程、交通运输、商务、农业、质量技术监督、文化、旅游等10个领域47项审批事项进行改革试点,推进“照后减证”。
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是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的关键!
我国当前正在大力发展新功能,创新商业模式,但此前许多规定把企业应有的设备数量、甚至使用年限都规定得死死的,这些规定在今天真的还有必要?另外还有: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两年一次复核还有存在的必要?我们看到的大量情况是,只要遇到检查就提前打扫得干干净净,但其余很多时候群众反映的问题却视而不见,这种减监管方式真的有效?
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证”,不仅制约了企业发展,事实上也分散了政府的监督能力。当前“证照分离”的关键,是大力推进“照后减证”。政府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事前审批转移到事后监管上来。
各地区积极主动、大胆探索,创新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模式,推动形成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