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13538209306
大数据“杀熟”,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在春节期间,想必不少人选择以旅游的方式过春节。出门在外自然少不了订票、定酒店之类的,上网通过各种票务平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海量消费信息也在购物的同时被记录下来,你的偏好和习惯在不经意间就可能被他人获知,这些数据也为某些人提供了“便利”。
最近有微博网友自述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他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房间,长年价格在380~400块区间。偶然一次,在酒店前台了解到,淡季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杀熟”是普遍现象
上述微博发出后,瞬间转发破万,网友们纷纷吐槽各自“被宰”的经历。
“我和同学打车,我们线路和车型差不多,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钱。”
“选好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价格马上涨,,甚至翻倍。”
“我的霞飞比较高,老公的比较低,开通不限流量服务的时候,他只要开通88元的套餐就可以,我必须得开通138元的套餐。”......
“这样的现象很普遍。”谈及现在部分网络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行为,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教授坦言,很多企业难以抗拒价格差的诱惑。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价格歧视,通常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打出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服务标准。
早在2000年的时候,亚马逊的差别定价就曾引起争议。那时,一名亚马逊用户反映,在他删除了浏览器的cookie后,之前浏览过的DVD商品售价从26.24降到了22.74美元。
消息一出,如潮的谴责声涌向亚马逊。后来亚马逊CEO贝索斯为此公开道歉,称这只是向不同消费者展示的差别定价实验,绝对跟顾客的数据没有关系,一切只是为了测试。
危险的懂你
集体照相的时候你喜欢站哪边,跨门槛的时候喜欢先迈左脚还是右脚,你喜欢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有些习惯你没意识到,大数据或许已经发现了。这主要应用了大数据挖掘技术。
形象的说,大数据就是许多千奇百怪的数据,杂乱无章堆积在一起的东西,你主动在网上说的话,发的微信微博,不知情况被马路获取的视频、手机定位系统留下的路线图都是大数据组成部分。总之,每种通讯和控制类设备。
其实所谓的大数据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由机器人自动完成的特殊“人肉搜索”而已。只不过,这“人肉”的目的,不再限于抹黑或赞美他人,而是有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商品销售寻找最佳买家、为某类数据寻找规律、为某些事物之间寻找规律。总之只要目的明确,大数据就有用武之地。
必须承认,现在大数据隐私挖掘的杀伤力已远远超过大数据隐私保护所需要的能力。也有网友吐槽说,个人隐私就算瞒过了枕边人,也瞒不过互联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