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13538209306
互联网金融骗局有哪些?你要注意!
伴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利用手机、短信、网络等方式的各类诈骗愈见多发,不法分子已经开始大肆运用网络钓鱼、伪基站、植入木马及电信诈骗等欺诈招数精心编造各种骗局,引诱网络金融用户上当受骗。如今的互联网金融骗局有哪些呢?
骗局一、培训贷、医美贷
不少年轻的求职者很容易遭遇“培训贷”陷阱。曾有一名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小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一家小公司给自己打电话面试,面试官表示该学生缺乏职业技能,需要进行额外培训,培训费2万元由公司垫付,从之后的工资中扣除。小花没看清具体合同条款就稀里糊涂签了字。回家后才发现,签订的是与一家贷款平台的高息贷款合同。而2万元买来的所谓“培训”,不过是拉着年轻人上了几节空洞无物的“鸡汤课”。这家公司的意图并不是真正的重视培养人才,而是拉着小花去贷款套取现金。
除了培训贷之外,“医美贷”在医疗美容盛行的当下也乘风而起。有贷款中介拉着客户集体去医院整形,宣称是低价甚至免费的,其目的是使用消费者的身份证去各个平台贷款。最终消费者整了容,却发现自己面对的是言辞粗暴的催款通知。
骗局二、承诺高额固定回报
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投资者往往在购买线上或者线下的网贷产品、理财产品的时候,被推销员承诺了“保本”且“高效益”。但是银监会早有规定:网络借贷活动不得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
今年两会期间,银监会主席就曾表示,听到保本高收益,就要举报;保本不可能有高收益,这是金融欺诈。至于多高的收益属于高收益,“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
互联网金融平台招募了大量的业务员通过高额返佣的形式获客,成本必然是很高的,如果没有什么太好的项目可以维持这么高的利率,所以是骗局的可能性非常高。
骗局三、平台自融
根据证监会要求,“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单只私募基金的基金份额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合格投资者”是指,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金流向问题,其实互联网金融平台只能是中介的服务,不能为自己实际需求的资金融资,也不能与借款人之间合谋,明知对方违法或采用违规的手段,依旧提供场所或以债权拆分形式提供项目融资。
骗局四、贵金属交易
有些非法平台上的互联网贵金属交易在社交网络中尤为红火,这些公司可能注册在海外,但运营在中国境内。这些平台在投资者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偷偷加了高倍数杠杆,一开始让投资者略赚一些,尝尝甜头,但立刻就会虚假爆仓让投资者血本无归。
目前我国合法合规的交易所只有9家,分别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海黄金交易所。
还有一些地方交易所也需要谨慎,不能说非法,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存在监管空白。
骗局五、看不懂的各种币
近年由于比特币、区块链在投资界引领风潮,一种新的诈骗方式异军突起,就是普通投资者看不懂的各种“币”。
ICO在国内被禁止后,一些毫无区块链研究背景的人员,也拿着没有商业逻辑甚至是抄袭的项目白皮书去注册海外的交易所“上市”,不少中国投资者跟风买币,却沦为“韭菜”。
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同时,还要仔细辨别、谨慎决策、冷景观擦、独立思考、毕竟本金安全是第一位。